主管单位: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主办单位: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雷锋精神工作委员会

新闻动态 真实、正向、传递价值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习近平向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
  • 我们在战位报告|海军陆战队某旅:锻造全域精兵劲旅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
  • “中原粮仓”迎来夏粮收获季
  • 防汛演练 备战汛情
  • 一叶红船,如何激荡百年风云变幻
  • “赶考”,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圣地之河北篇
  • 要追就追这样的星
  •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
  • 平台+寄递 邮政助力林州黄李走向全国

42载清明归途:一位老兵的“生死之约” ——2025年宁明烈士陵园祭扫活动纪实

来源: | 作者:任攀攀 | 发布时间: 2025-03-26 | 392 次浏览 | 分享到:

老兵朱豫刚为烈士扫墓  贺文兵摄

  “谁活下来,就要替牺牲的兄弟尽孝!”——这是42年前南疆战场上4名年轻战士的生死约定。如今,62岁的长沙老兵朱豫刚用半生时光践行这句诺言。2025年清明前夕,他第42次踏上广西边境的“归途”,带着13万支鲜花、65000盏长明灯和10000面国旗,为7000余名长眠于此的烈士点亮“回家的路”。这场跨越时空的祭奠,不仅是一个人的坚守,更成为一场全民尊崇英雄的精神接力。

  烈士陵园里的“候鸟”:42年风雨无阻回家路

  3月25日,广西宁明烈士陵园松柏凝翠,千座墓碑静默矗立。朱豫刚和志愿者们俯身擦拭每一块墓碑,轻轻摆上鲜花与长明灯。灯光如星,映照着碑文上一个个年轻的名字——他们平均年龄不足22岁,却永远定格在保卫边疆的烽火岁月中。

  “这里躺着我的兄弟,我的灵魂早和他们一起留在了南疆。”朱豫刚的声音有些颤抖。1983年,20岁的他第一次从战场归来,便立下誓言:“只要我还走得动,年年都来看他们。”自此,他如“候鸟”般年复一年奔赴广西靖西、那坡、宁明等8座烈士陵园,从青丝到白发,从未间断。

  从“一人之诺”到“万人之志”:一场跨越时代的信仰传承

  朱豫刚的故事始于一场血与火的约定。1979年边境作战前,他与3名战友约定:“活下来的人要替牺牲者尽孝。”战后,他成了四人中唯一的幸存者。此后的岁月里,他不仅赡养了多位战友父母,更将这份承诺扩展为全社会对英烈的集体致敬。

  “当年战场上,兄弟们用身体护住国旗;今天,我们要让这面旗永远鲜艳。”朱豫刚说。在宁明烈士陵园,志愿者们为每座墓碑插上一面小型国旗,远望如一片涌动的红色海洋。

  这场祭扫活动引发广泛社会共鸣。朱豫刚的坚持,修复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

  42年,足够让一棵树苗参天,也让一颗初心历久弥坚。42年,足以青丝变白发,却没能改变一个老兵的初心。

  朱豫刚的“清明归途”早已超越个人行为,成为全民尊崇英雄的文化符号。正如那盏长明灯——烈士的荣光永不熄灭,民族的记忆永不褪色。在2025年的春天,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祭扫,更是一个国家对自己英雄的庄严回答:“山河记得,人民记得。”(任攀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