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主办单位: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雷锋精神工作委员会

新闻动态 真实、正向、传递价值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习近平向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
  • 我们在战位报告|海军陆战队某旅:锻造全域精兵劲旅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
  • “中原粮仓”迎来夏粮收获季
  • 防汛演练 备战汛情
  • 一叶红船,如何激荡百年风云变幻
  • “赶考”,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圣地之河北篇
  • 要追就追这样的星
  •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
  • 平台+寄递 邮政助力林州黄李走向全国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浩淞农业科技集团科技赋能书写乡村振兴东北答卷

来源:改革网 | 作者:王也 曹景常 | 发布时间: 2025-09-22 | 74 次浏览 | 分享到:

  畜牧养殖则让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循环”。在浩淞的肉牛养殖基地,牛吃的是示范区种植的青储玉米,排出的粪便则送往沼气工程,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有机肥又回到田间,滋养耕地。2024年,示范区的肉牛养殖项目带动50-100人就业,肉产品通过“产地直供”进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溢价率达30%。

  物流商务则是产业链的“流通血脉”。浩淞建设的常温库、冷链库,能满足粮食、果蔬、肉类等不同产品的仓储需求;多式联运的物流网络,将铁运、陆运、海运无缝衔接,2027年前可实现“主要粮源地到消费市场”的全覆盖。2023年,庭院经济项目产出的绿色果蔬,通过浩淞物流,48小时内就能从农村直达南方沿海大城市市民的餐桌,物流成本较传统分散运输降低25%。

  就连农户的“小院子”,也被纳入了产业链的“版图”。浩淞的庭院经济项目,动员农户利用家庭院落种植绿色果蔬、养殖家禽家畜,产品通过园区仓储物流直供电商平台。2024年,示范区已有1000户农户参与庭院经济,户均年增收1万-2万元。

  浩淞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的项目中,自营的9个核心项目在产业链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以农业种植项目为例,通过土地整合与标准种植,不仅为下游产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粮源,还通过标准化种植流程,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微生物肥项目针对东北“滥用肥、多用肥”的问题,生产微生物水溶肥、叶面肥,实现了减量用肥、稳产提产和生态修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外部协同的5个项目则有效地弥补了项目短板。

  2024年,浩淞示范区的农户户均增收达2万元,较传统种植提升40%;整体带动就业超1万人,人均综合薪资收入8万元/年。正如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的一位负责人所说:“浩淞的产业协同模式,不是简单的‘1+1’,而是‘1+1>2’的乘数效应,它让东北的农业从‘卖原料’变成‘卖价值’,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样本’。”

  在浩淞集团的蓝图里,项目将从“园区运营者”转型为“模式赋能者”。未来在模式输出方面,浩淞集团计划对已有的成功模式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体系。然后,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和分析,对输出模式进行个性化调整和优化。对于土地资源丰富但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重点输出先进的种植模式和农业科技;对于市场需求旺盛但产业链不完善的地区,着重输出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同时,建立技术服务团队,为模式输出地区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输出的模式能够在当地落地生根,推动不同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浩淞农业集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们心中始终装着农民,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彰显了农业人的大爱精神。今年7月9日,黄兴华董事长委托浩淞集团吉林区域总经理于万千等十五位工作人员,深入长春市九台区波泥河街道茂林村,开展了一次“情系乡土,关爱夕阳”公益活动。他们逐门逐户看望并慰问村里的十五位高龄老人,并送上温暖心意。

  浩淞集团吉林区域总经理于万千转达了黄兴华董事长的浓烈的乡土情怀和深切的感恩之情:“浩淞农业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种植模式为引领,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致力于促进合作农户的增产增收。”

  多年来,浩淞集团董事长黄兴华一直秉持着“三不原则”,即“不吃老百姓一口饭,不喝老百姓一口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坚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黄兴华董事长不止一次地告诉同事,浩淞集团的帮扶行动要真正落到实处,要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全周期助农服务。浩淞集团将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机制,让这份关爱不止于今日。

  责任与使命同在,激情与梦想并行。

  在浩淞农业集团的领导者的宏图中,一幅色彩斑斓的锦绣画卷在新时代的阳光中,正徐徐展开:2025-2028年期间设立的10个示范区试点,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东北样板”;2029年起,“浩淞模式”将从“园区运营”走向“模式输出”,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振兴方案”。

  但浩淞人清楚,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黑土地的“新生”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成果——未来还需要破解更多难题:如何让科技更精准地适配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如何让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更多地流向农户?如何让年轻人才愿意回到农村、建设农村?这些问题的破解,将是浩淞集团乃至中国农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一位农民朴素的话语中:“以前种地是靠天吃饭,现在种地是靠科技增产;以前种地是‘单打独斗’,现在种地是‘抱团发展’;以前觉得‘靠种地只能小富即安’,现在觉得‘种地大有前途’”。这句话里,有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农业现代化的认同,更有对乡村振兴的信心——而这,正是浩淞模式最珍贵的“成果”,也是黑土地永续发展的“底气”,真正体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

  浩淞是新时代的中国农业人,在为国为民探索农业变革的征程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模式。在浩淞人看来,民为先、国为大,二者皆为根本。

  这不仅是浩淞的理念,更是东北黑土地的希望未来:当科技智慧融入土地,当产业力量激活乡村,当农民笑脸映满田野,乡村振兴的“中国答卷”必将在黑土地上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