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志愿服务宣传网上海讯(王慧深、徐斌)通讯报导
申城疫情爆发以来,根据区委区府统一部署,虹口区应急管理局迅速组建一支9人的抗疫志愿队,下沉街道一线,支援基层疫情防控工作,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力量。
从3月30日到6月12日,江湾镇街道的虹口应急志愿者们连续奋战75天,始终坚守在对口支援的小区,从事着核酸检测、发放保供物资等志愿服务工作。
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作为支援江湾的虹口应急志愿者团队的领队,虹口区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诸战杰刚来到对口支援的小区的时候压力巨大。住宿地点临时更换、食宿条件差、防护装备短缺……不单单是“硬件”,在支援小区还存在着小区各楼栋人数不清、老年人口比例高、部分居民不配合等“软件”问题。经过一个晚上的考虑,诸战杰召集队员们根据对口的三个小区的人数和规模,将志愿队员们分成两个小分队,并成立相应的临时党支部。通过分头发动小区内居民党员的力量,让党旗在小区内高高飘扬,从而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封控期间的服务工作中来,不单单提高了工作效率,更缓解了小区居委干部的工作压力。看着所支援的小区的党员居民纷纷挺身而出,诸战杰坚信,“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攻坚拔点的突击队员
从组织居民下楼到引导人群,从物资卸货到送货上门,不论是核酸筛查还是保供物资发放,处处都能看到安监科科长陆莎的身影。江湾的9人志愿者团队中有4人来自安监科,作为一名80后科长,陆莎在抗疫一线始终冲在最前沿,为科室的其他成员树好榜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陆莎在申城疫情防控过程中真正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优异的表现让他在5月被调往其他街道居委作为临时党支书开展攻坚工作,成为多条抗疫战线上的突击队员。
志愿者队员们的“好大哥”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下沉街道居委的志愿者需直接在居民区就地居住。为了保证能够及时响应,虹口应急志愿者们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临时居住在居民区附近的日间照料中心,拥挤的环境不具备摆放行军床的条件,志愿队员们只能躺在沙发上或直接席地而睡。作为队伍中的“好大哥”,应急指挥科科长吴炜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连续不间断的抗疫支援已经让大家疲惫不堪,如果没法保证好食宿,也无法在高工作强度下保持工作激情和注意力。在工作忙碌之余,吴炜杰想尽办法、积极协调有限资源,除了保障好队员们的日常生活物资,更积极筹措防疫物资,努力维护好队员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兄弟们一切安好,家人们一切安好”是吴炜杰最大的心愿。
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老兵”
59岁的周宏是虹口区应急管理局里的“老干部”,年近退休的他在接到下沉街道支援的任务后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在大家都在顾虑他的年龄,劝说他回到居住小区就地支援的时候,周宏义无反顾地喊出了“团结协作,共同抗疫”的口号。每天,他都早早地来到工作点位上,摸清楚环境和流程,能够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周宏解释说:“天气越来越热,更快地完成核酸采样或者发放保供物资的工作,也能减轻居民和其他志愿者的负担。”某一天,家中的夫人突感身体不适,周宏却依然坚持先将点位上的工作完成。“舍小家、为大家”的鼓舞着团队中的每一位后辈,在安顿好家庭之后,周宏第一时间来到其他志愿者们的身边“坚守阵地”。
身兼多职,奋战“疫”线
安监科副科长王君之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他工作起来却充满活力。来到对口支援的居民区后,王君之在社区居委干部的帮助下,迅速了解了居民区的基本情况。除了协助开展核酸筛查、发放保供物资,他积极思考、创新方法,消除工作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全力解决好疫情防控中遇到的问题,扮演好“搬运工”、“贴码员”、“引导员”的多重角色。除了日常的工作以外,王君之还鼓励身边的其他同志,每一份的坚守都是为了日后更好的回归,“朝乾夕惕,功不唐捐”。
居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封控期间多达数十次的核酸筛查工作难免使居民们产生疲倦心理。为了保证小区内数千名居民都能“应检尽检”,每天7点,何天钦都拿着他的“专用小喇叭”来到各楼栋下,通知居民们下楼进行核酸采样。“请1号楼的居民下楼做核酸”何天钦略带“磁性”的声音被喇叭放大,包裹在“大白”之下的他被居民们戏称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成为了小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完成任务后,居民们认出了脱下“大白”的何天钦,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脸上的勒痕,是志愿者的勋章
虹口区应急志愿者对口支援的小区人口多、道路窄,无法容纳过多采样队伍。特别是封控初期,居民们对排队、扫码、贴码、采样等流程尚不熟悉,作为“扫码员”之一的王慧深每天都要工作至少4-5个小时。穿上大白就无法脱下,中间不能喝水、上厕所,为了做好防护,脸上的N95口罩和眼罩也要尽可能绑紧。每次采样结束之后,王慧深的脸上也已留下深深的勒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转业军人,这些困难丝毫动摇不了王慧深为战胜疫情贡献力量的决心,依然风风火火地奔波在各个服务岗位上,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
“新上海人”的使命担当
随着队伍刚来到对口支援的居民区时,马云飞才加入虹口区应急管理局不到3个月的时间。作为一名“新上海人”,马云飞还在熟悉上海话、上海人、上海这座城市。一心想着为上海尽一份力的他,在第一时间就住进单位,时刻为支援抗疫一线做好准备。在来到抗疫一线居民区之后,马云飞在核酸筛查中为居民们做好“引路人”、在发放保供物资时化身为“大力士”,是他践行一名共产党员,永远走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的真切实践。
核酸扫码采样小能手
陆品渊是虹口应急志愿者队伍中的“小弟弟”,可年轻的他工作起来却也丝毫不马虎,展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那一分稳重。做事认真细致的他担当起团队中“扫码专员”的职责,不管是“十人一管”还是“单人单管”,扫码贴码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在疫情最严重、人手最吃紧的日子,陆品渊甚至需要跟随医务人员进入“阳性楼”进行上门采样。有一天,陆品渊自己个人的核酸报告显示为“异常”,突发的紧急情况让虹口应急小分队暂时暂停工作、分别隔离。虽然事后证明这是一起“乌龙”事件,但着实让每个人都为这位“小弟弟”捏了一把冷汗。可就在解除“警报”后的第二天,陆品渊又如期出现在了服务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