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渐浓,研思不辍。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探索中,新建路学校数学教研组以“立足学生本位,让数学“活”起来”为主题,开启了公开课展示和听评课研讨于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课堂展示,而是老师们对“如何让数学贴近学生、如何让课堂激发思维”的深度尝试:有人将生活场景搬进课堂,让公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落地;有人设计互动探究任务,让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找”;有人用趣味活动串联知识,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可触可感。让我们走进这场充满活力的数学教研活动,一同见证课堂上的精彩瞬间,聆听研讨中的智慧碰撞。


李青云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圆的认识》。在教学时,李老师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充分地让学生举实例、用实物画圆、用圆规画圆,感知圆、体验画法.再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使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谈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圆的基本概念,通过辨析练习,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及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


赵丽娟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中赵老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引导大家动手对折:“试着把圆纸对折一次、再对折,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时,她巡视指导,鼓励大家动口分享:“对折后两边完全重了!”“折痕都交于同一个点!接着赵老师顺势点拨,结合折痕引出概念:“这个所有折痕交汇的点就是圆心,刚才的折痕是圆中特殊的线段,我们叫它直径。大家再从圆心向圆上任意一点画线段,动手量一量,看看它和直径有什么关系?老师在一节课全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自主构建对圆核心要素的认知。


张俊艳老师教学的是二年级第三单元《平均分》。张老师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6颗糖分成3份,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从3种分法中,感受平均分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每份同样多”的含义,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结合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度。此外,设计有趣的练习,及时评价反馈,能让学生清晰知晓自身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扎实掌握平均分知识。


毛冠华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2-6乘法口诀求商》。毛老师从乘法口诀复习切入,自然过渡到除法求商,让学生轻松理解“算除法想乘法”的内在联系,降低认知难度。教学中注重实操,参与感强,通过分物品、填口诀、小组讨论等活动,让抽象的“求商”变得可感可知,学生能主动参与推导过程,而非被动记方法,真正掌握解题逻辑,课堂效率高,有效达成“会用口诀熟练求商”的教学目标。


杨玉萍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在教学中坚持“五环五学”的教学模式,紧扣“建立1厘米的表象,掌握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两大核心目标,通过“量感——操作——应用”的逻辑链,将抽象的长度概念转化为直观体验。教学中组织学生用不同身体单位测量,小组交流测量纸条的方法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量感。

一场公开课,是教学理念的生动落地;一次听评课,是教研智慧的碰撞升华。通过这次听评课活动,我们看到了课堂的转变:数学不再是孤立的公式,而是融入生活的实用工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主动探索的主角。老师们在展示中打磨教学细节,在研讨中明晰改进方向,所有的思考与实践,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数学课堂更有温度、更具活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成长与乐趣。
教研不停步,探索无止境。未来,新建路学校数学教研组将继续以学生为本,深耕课堂教学,让“活”的数学持续点亮学生的思维,陪伴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远航。(马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