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溆浦县,炙热的阳光明亮刺眼。当七善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小王和志愿者第一次走进覃家的院门时,看到两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收拾着农具,见到来人,老人家停下手中的活,用围裙擦了擦手,疲惫的眼里流露出些许意外,又带着几分期待。
“快请进,请进。”覃妈妈的声音微微发颤,像是很久没有接待过客人了。
阳光斜斜照进屋内,43岁的覃*顺蜷缩在角落的摇椅里,对来人不理不睬,只是机械地蹬着地面,让椅子发出吱呀的声响。他的弟弟妹妹紧闭房门,拒绝见面。这个五口之家,三个子女都是精神残疾二级,就像三座彼此守望却无法相连的孤岛,将这个家庭拖入无尽的困顿与绝望。
年迈的父母每天不仅要照料三个患病子女的起居,还要操持农活、饲养牲畜。岁月的重担早已压弯了他们的脊背,眼中的光芒日渐黯淡。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希望仿佛是最奢侈的东西。
当覃*顺第一次被父母小心翼翼地领进七善轩精神障碍康复中心时,他的目光始终低垂,双手紧张地交握在身前。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将活动室照得格外温暖宁静。
“欢迎来到七善轩,覃大哥。”社工小王微笑着递上一套画具,“今天我们画海洋世界,您要不要试试?”
覃*顺沉默地站在画架前,眼神躲闪。但当其他会员开始调色作画,当橙色的颜料在画纸上晕开时,他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志愿者有意无意地将画笔递到他手边,颜料盘里明亮的橙色像一簇跳动的火焰。
在父母鼓励的注视下,他终于迟疑地伸出手,指尖轻触那抹温暖的橙色。那一刻,整个活动室都安静了,只听见画笔蘸水时细微的声响。约莫半个小时后,一条活灵活现的小丑鱼跃然纸上——明亮的橙色条纹,灵动的尾鳍,仿佛正在碧波中自在游弋。
“覃大哥画的小丑鱼好像在游动呢!”志愿者轻声赞叹。覃*顺的嘴角微微颤动,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第一次露出了浅浅的笑意。
随着一次次参加七善轩的活动,覃*顺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在森林疗愈活动中,他第一次拿起了铁锹,细心地将树苗栽进土里。当嫩绿的树苗在春风中挺立时,他轻抚着叶片,眼中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彩。
转变的转折点发生在精康中心的包饺子活动。令人惊喜的是,在覃*顺的带动下,弟弟妹妹也开始走出房门,参加康复活动。在包饺子活动中,三兄妹第一次协作完成了一顿晚餐。覃妈妈擦拭着喜悦的泪花,哽咽道:"这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们笑得这么开心。“我们的孩子变了,真的变了。”覃妈妈擦拭着喜悦的泪花,覃爸爸则不停地给社工夹饺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更让人欣慰的是,在七善轩的同辈支持小组中,覃*顺不仅结识了朋友,还成为了小组中的“养羊专家”,自信地与人分享养殖经验。如今,覃家的羊群已经从最初的几只发展到二十多只,覃*顺真正成为了家里的经济支柱和精神依靠。
夕阳西下,覃*顺赶着羊群归来,弟弟妹妹在院子里帮忙整理蔬菜,父母准备着晚饭。这个曾经被阴云笼罩的家庭,终于飘荡起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溆浦县的青山静静伫立,见证了一个精神障碍患者的破茧成蝶。从拒绝交流到帮助他人,从自我封闭到重拾自信,覃*顺一家的故事正如七善轩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样:以善心为舟,为每一个孤岛般的生命摆渡,直至他们迎来自己的曙光,并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七善轩的社工们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我们不只是在做康复,更是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握手、每一声轻轻的问候,其实都在一点一点融化着心灵的坚冰。我们始终相信,再孤独的生命,也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暖。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做着最温暖的事。他们可能是社工、是志愿者、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他们愿意停下脚步,俯身倾听,用耐心与善意一点一点叩响沉默的心门。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灵魂都值得被关爱,我们的救助不是简单的施与受,而是心与心的相互照亮,是生命影响生命的美好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