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句朴素民谣,跨越六十余载风雨,仍在中华大地口口相传。它昭示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不会褪色,对高尚人格的景仰不会停摆。雷锋精神之所以“永放光芒”,正在于它把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价值,熔铸为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砥砺前行的人生道路。
(二)历史回眸:在艰难岁月中孕育的精神火种
20世纪60年代初,新生的共和国面对三年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围堵封锁,迫切需要一种“共克时艰、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力量。1962年8月,一名年仅22岁的普通士兵——雷锋,在辽阳弓长岭因公殉职。翌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挥毫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大字,一场席卷全国、绵延至今的精神启蒙由此发端。
雷锋,这位从湖南望城贫苦农家走来的青年,当过农民、公务员、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最终成为一名解放军汽车兵。他把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的爱,全部化作“甘当螺丝钉”的敬业态度、“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的深厚情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信仰。日记里一行行滚烫的文字,正是时代脉搏在个体生命中的跳动;而他留下的22本日记、300余篇诗文,也成为解析雷锋精神最本真的密码。
(三)精神解码:雷锋精神的四维价值坐标
忠诚为党、坚守信仰的政治品格
“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在雷锋身上,对党的无限忠诚与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高度统一。它告诉我们,信仰不是抽象名词,而是具体行动;对党忠诚必须落实到岗位建功、服务人民的每一次选择之中。
2.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情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雷锋把“为人民服务”化作了帮战友补袜子、给灾区寄存款、为旅客抱孩子等无数细微善举。正是这些“凡人微光”,汇聚成烛照时代的熊熊火炬,奠定了雷锋精神最深厚的价值底色。
3.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操守
雷锋先后转换6个岗位,无论做什么都力求“出手即出色、完成即完美”。驾驶汽车5年,安全行驶1.8万公里,节油3.8万升,创下当时沈阳军区纪录。这种“螺丝钉精神”启示我们,伟大出自平凡,英雄就在岗位。
4.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气质
雷锋随身带着“知识囊”,《毛泽东选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机械原理、汽车构造教材叠放一处;他利用午休练投弹、熄灯后背电路,把“钉子精神”发挥到极致。在知识更新指数级增长的今天,这种终身学习、自我革新的姿态尤显珍贵。
(四)时代之问:雷锋精神为什么“不过时”
它回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重建的迫切需求
经济社会转型期,容易出现“物质丰盈、精神苍白”的悖论。雷锋精神以“利他”矫正“利己”,以“奉献”平衡“索取”,为市场规则注入人文关怀,为契约社会提供道德底座。
2. 它契合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公民责任的召唤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凸显公众参与。雷锋精神强调“人人可学、处处可为”,把宏大叙事拆解为“日行一善”的可操作程序,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微细胞”。
3. 它满足了青年群体对意义世界的追寻
“躺平”“佛系”背后,往往是对价值真空的焦虑。雷锋精神以“平凡铸就伟大”的叙事逻辑,为青年提供了“小人物也能成就大时代”的上升通道,让“奋斗”重新成为最鲜明的青春底色。
(五)实践样本:新时代“雷锋地图”的亮眼坐标
脱贫攻坚战场——“雷锋兵”扶贫队
2018年起,陆军第79集团军“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连续5年派驻官兵赴辽宁阜新、贵州黔西等地对口帮扶。官兵们白天帮村民修梯田、引良种,晚上办夜校、讲政策,累计帮助2.3万名群众脱贫。
2. 抗疫斗争一线——“雷锋车队”
2020年除夕夜,武汉“封城”消息传来,雷锋家乡望城区火速组建“雷锋车队”,48名司机驾驶大巴往返于雷神山、火神山工地与驻地之间,累计转运建设者10万人次,被誉为“新时代驼峰航线”。
3. 乡村振兴前沿——“雷锋驿站”
江西上饶市在216个行政村设立“雷锋驿站”,整合司法、卫生、邮政等10部门资源,提供法律援助、电商助农、快递进村等“一站式”服务,累计调解纠纷1.4万起,助农销售农副产品3.2亿元。
4. 网络空间——“数字雷锋”
浙江杭州市上线“志愿汇”App,注册志愿者突破260万,累计发布公益项目9.8万个,服务时长1.1亿小时;平台通过区块链存证,实现“善行可溯源、美德可积分”,让雷锋精神插上互联网翅膀。
5. 国际救援舞台——“蓝盔雷锋”
2023年土耳其强震,中国救援队72小时内飞抵阿德亚曼,江西人防蓝天救援队队长朱海庆带领队员在零下10℃的废墟中连续奋战7昼夜,成功救出3名幸存者。当地民众竖起大拇指:“China,Good!雷锋,Good!”
(六)教育路径: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
将雷锋精神纳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地方教材,小学阶段重点讲好“雷锋故事”,中学阶段系统阐释“雷锋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大学阶段设立“雷锋文化与当代社会”选修课,实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2. 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闭环
家庭层面开展“今日我当家”劳动打卡;学校层面推行“雷锋积分制”,把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社区层面建立“周末雷锋驿站”,形成“孩子带动家庭、家庭辐射社区、社区影响社会”的滚雪球效应。
3. 用数字化赋能“云上雷锋”
开发“AI雷锋” chatbot,嵌入学习强国、抖音、B站等平台,实现“24秒回答雷锋知识、24小时对接公益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群众“微心愿”,精准推送志愿服务项目,让“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成为新常态。
4. 建立荣誉激励与法律保障双轨机制
一方面,完善“学雷锋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评选,设立国家级“雷锋勋章”,增强荣誉含金量;另一方面,推动《志愿服务法》立法进程,明确志愿者保险、交通补贴、信用积分等权益,以制度呵护善意。
(七)结语:让灯塔照亮新的远征
今天的中国,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精神补钙”。雷锋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礼器,而是跳动在亿万普通人胸膛里的火热初心;不是高悬庙堂的道德律令,而是你我皆可抵达的“平凡之路”。
当你我在地铁为孕妇让座、在暴雨中为陌生人撑伞、在深夜调试代码时仍不忘抬头看看星空,我们就在续写新的“雷锋日记”。当更多的人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一时”变成“一世”,涓滴善意终将汇聚成民族精神的浩瀚大海,推动中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雷锋,从未远去;雷锋,就在当下;雷锋,永驻未来!
让我们高擎雷锋精神的火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雷锋故事”,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许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