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夯实教学常规管理,打造真实、扎实的高效常态课,我校于11月3日启动了第二轮“推门课”活动。学校领导和相关学科教师深入教学一线,随机进入课堂,零距离把握教师常态下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成长。
精彩课堂:各学科绽放独特魅力
01 九年级历史课

张君老师的历史课《早期殖民掠夺》,通过检查复习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四位航海家的主要贡献及意义引入本课内容,实现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随后围绕早期殖民掠夺的时间和空间“双线”展开教学,从“早期探索”到“三角贸易兴起”,再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脉络,然后绘制“殖民国家扩张路线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的殖民区域与主要手段,聚焦“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实现“辩证看待历史”的价值引领。

教研活动
课后研讨中,白媛华老师肯定本课教学紧扣历史核心素养要求,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上实现深度融合。 教学目标定位清晰、各环节衔接自然、 延伸恰当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刘午燕老师指出课程以“殖民扩张的双重影响”为主线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有效达成“理解历史多元性”的素养目标,结尾巧妙连接古今,培养学生“以史鉴今”的思维。许峻宁校长认为本节历史课既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又通过史料分析、学生互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更通过“古今结合”实现价值引领,符合九年级学生从“识记历史”向“理解历史”过渡的学段需求,同时建议优化史料呈现形式与学生参与度以提升课堂效果。

教研活动
02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

白媛华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友谊的真谛》,以七年级学生渴望友谊、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心理特点为切入点,紧扣课程标准中“学会交往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核心要求展开教学。首先呈现核心素养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通过复习友谊相关诗句引入本课教学,然后播放三组视频让学生合作探讨友谊的重要性和友谊的真谛,整节课的情境创设贴合学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研活动
评课活动中,胡世英老师认为在探讨友谊特质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分享的故事中提炼出真诚、尊重、互助等关键词,既深化了对友谊内涵的理解,又培养了思辨能力,完美落实了“认知友谊、理解友谊、践行友谊”的教学目标。薛振荣老师评价整堂课环节设计层层递进,从“感知友谊”的诗句导入,到“探讨友谊特质”的小组讨论,再到“辨析友谊误区”的案例分析,最后到“经营友谊”的方法总结,每个环节都紧扣“友谊的真谛”这一主题,形成完整知识闭环。整个过程中,将德育融入情境体验和思维碰撞中,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交友观。

教研活动
03 八年级语文课

张国荣老师的语文课《背影》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品读中悟父爱,授课教师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手段,整堂课围绕“背影”这一核心意象展开,从“找背影”“品背影”“悟背影”逐步推进,引导学生关注父亲的语言、衣着、动作、神态等细节,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四次背影”、“四次流泪”让学生从细节中读懂父爱的含蓄与深沉,从梳理情节到品味语言,再到情感升华与实践运用,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教研活动
常连凤老师认为这节课紧扣语文核心素养,将教学目标锁定在“梳理叙事脉络”“品味关键语句”“体悟父爱内涵”三大维度,引导学生穿过文字,走进父子情感的深处,通过重点赏析“望父买橘”的瞬间背影来探究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聚焦父爱分析,抓瞬间,抓细节,符合学生认知。白媛华老师指出课堂注重“读”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本语言的质朴与情感的真挚。尤其在品读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时,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蹒跚”“探身”“攀援”等动词,结合语境体会父亲动作的艰难,让父爱在文字咀嚼中自然流淌。刘午燕老师认为这节课聚焦父爱品读,设计清晰且落脚点精准,实现了“品细节-悟情感-懂写法”的梯度目标,对于段落作用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其在结构和情感表达中的双重价值,整节课简约而深刻,让学生在文字背后触摸到了父爱的厚重与温度。
几位老师都提到课堂结尾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模仿文本的细节描写手法,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写作技巧,又实现了情感的迁移与表达,让语文学习真正服务于生活体验。
赵伟副校长总结:这是一堂有温度、有深度的经典研读课,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在文本研读中感受了父爱的深沉,体会了散文的魅力。课堂既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关注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引领,真正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研活动
“推门课”推开的是真实课堂的大门,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此次教研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在交流中吸收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技能,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优质土壤!(马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