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农耕文明的漫漫长河,会发现那看似质朴的耕作场景里,处处闪耀着科学的光芒。11月4日,一场以“探索农耕科学”为核心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忻府区东街小学的校园焕发别样生机。这不仅是传统农耕文化的校园传承,更是一次将多学科知识具象化、生活化的生动课堂。
精研农具

在农具探索区,一件件布满岁月痕迹的传统农耕工具整齐陈列,宛如一部立体的农耕历史书,也成了孩子们解码“力学智慧”的钥匙。

孩子们围着传统农耕工具,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听老师讲解它们的历史与科学奥秘。耧车的齿轮传动、犁具的曲面犁壁、耙子的齿状结构、镰刀的刃口设计、锄头的柄长与刃宽比例、扁担的中间宽两头窄造型……每一处设计都凝结着解决农耕问题的智慧。同学们在观察、触摸、记录中,逐渐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传统农具,是先辈们在长期农耕实践中对力学、材料学等科学知识的朴素运用,是他们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工具,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出农耕文明里最接地气的科学智慧。
细究作物

农作物展示区热闹非凡,田间地头的农作物被搬进了校园:谷子秆株挺拔,穗头饱满;高粱穗呈红褐色;芝麻秆细长,结满蒴果;小麦植株翠绿鲜嫩;带着根系的黄豆和花生植株,黍子和玉米金黄的色泽……每一种都带着田野的气息,诉说着农耕的故事。

同学们有的小心翼翼地触摸芝麻的茎秆,对比着牌子上的科普介绍;有的围在玉米秸秆旁,听老师讲解它从发芽到结果的生命历程;有的在花生、黄豆展区,好奇地研究着果实与根系的联系;还有的围聚在摆满南瓜、红薯、各类蔬菜的桌前,仔细观察形态,专注地听老师讲解每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独特属性。在这片充满乡土气息的“课堂”里,孩子们以农作物为教材,一步步揭开植物生长的科学奥秘——原来每一种作物的形态、周期,都是对环境的适应与进化。
实践感悟

孩子们笔下那一幅幅细致的农具、作物素描、一行行认真的实践感悟,正是他们农耕科学探索的生动注脚。每一张实践任务单上的图文,都是他们把农耕科学知识从“理解”转化为“输出”的见证。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作物与农具的知识,更是“从观察到思考,从实践到探究”的科学素养。
这场农耕科学探索,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触摸到了农耕文明的脉搏。它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知识的传承,更是一次对“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生动诠释。在这片校园里的农耕小天地,同学们读懂了农耕背后的科学逻辑,也对这份滋养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农耕智慧,多了一份敬畏与热爱。(马国和)